今天(零五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午爬起來,就到灣仔看反世貿示威,由於我太懶,到灣仔時已是兩時,沒時間到維園,惟有與同事S直接到馬師道與同事會合。我們本來想直接在馬獅道天橋加入遊行隊伍的,不過通道已被警方封了,我們得繞道回駱克道才能加入。過了不久,遊行隊伍已到達馬獅道天橋到海傍的示威區。
示威區己經聚集了不少人,不過大部份是好奇的市民及業餘攝影愛好者(「龍友(沙龍發燒友)」),把即將會爆發衝突的地方擠得水泄不通,即使韓農來到也沒有空位讓他們擠進來。人多擠迫,加上連日來的辛勞,令在場的攝記行家非常不滿,甚至破口大罵,因為這些龍友不懂得「走位」,只會亂擠,大大妨礙真正要工作的人(包括攝記、韓農和警方)。
我好不容易擠出人群,到海傍看看各式示威人士,不同國籍的人聚首一堂,以不同的方法表達自已對世貿的不滿,有人把臉塗得色彩斑斕,有人主動與看熱鬧的市民聊天,解釋他們的訴求,也有人絕食,大部份人也以和平的方式進行示威。不過,相信傳媒和看熱鬧的人都最關心韓農會有甚麼激烈行動。
其實下午時相方的衝突的激烈程度與前幾天差不多,以韓農為首的一群示威者照例是衝擊警方的防線,警方便使用胡椒噴霧「還擊」,這天還用上了水砲(其實所謂水砲,只是消防隊的救火喉,因為警方並沒有配備水砲),有不少在前線的行家也不幸「中招」,渾身濕透。事後他們告訴我,水中混有其他刺激性的物質,被射中的人皮膚會感到刺痛。現場氣氛越來越緊張,有好事之徒更在外圍向警方扔膠水瓶和雜物,還大聲叫囂,真是無聊。
另一邊廂,有東南亞的示威者衝破了警方的防線,在示威區外鬧事,更試圖推倒警方的大型運輸車。入黑後,示威者的行動也越來越激烈,他們多次衝破警方的防線,向會展進發,有南韓示威者更向我詢問會展的所在地,看來他們是「不到會展心不死」。
由於示威者的行進速度太快,警方根本來不及佈防及進行臨時封路,所以當他們衝過車來車往的軒尼詩道時,還真是險象環生。後來,約千名示威者在軒尼詩道東行轉入博覽道的路口集結,一邊唱歌、喊口號,看似是平靜下來。不過我倒會覺得情況很不妙,如果大家熟悉會展一帶的話,也知道這個位置有很多花糟及噴水池,而且離會展只有一街之隔,一旦爆發衝突會十分麻煩。
警方在七時終於發威,使用催淚彈驅逐反世貿示威者,不但令南韓的示威老手立時眼淚直流、失去活動能力,也令採訪中的香港傳媒措手不及,因為警方已有多年沒有施放催淚彈,大部份年輕的記者也沒有經歷過這種場面,在沒有保護裝備的情況下紛紛「中彈」,連工作也得暫時放下,和示威者一起四散逃跑。
當時我和同事S在通往中環廣場的天橋上,準備在高位拍攝示威,可是警方突然在沒有預警(其實有,不過我們聽不到)的情況下,向示威人士施放催淚彈。由於港灣道一帶的風勢非常強勁,催淚氣體在五秒間已漫延到我們所在的任置,我當時還想繼續拍攝,大大低估了催淚彈的威力,正面地受氣體侵襲,我立即感到臉上一陣刺痛,眼淚和鼻水不由自主地流下來,一時不能呼吸,只有暫時改用口吸氣,不料催淚氣體一進氣管,喉嚨便有如火燒般灼熱。幸好細心的同事S已掏出紙巾給我掩面,並拉我逃跑。
「快走呀!」當時橋上有過百市民及傳媒,大家爭相逃跑,情況非常混亂,我更在混亂中被人絆倒,幸好同事一把將我拉起,才不致造成「人踩人」的慘劇。
我們跑至洛克道內街,以為已逃過一劫,正想休息時,卻遇上「第二波」的催淚氣體攻擊。原來風大,氣體在短時間內由海傍飄到大廈林立的灣仔區。我們立即逃進一條小巷,我當時已經失去了視力,眼睛痛得要死,以「半盲」的狀態逃奔,至近金鐘才可停下休息。
我們進了一間麵店(我以前曾光顧過幾次)吃東西,店家看見眼紅紅的我們也大吃一驚,我笑說:「不用擔心,我們只是中了催淚彈而已。」我又趁機拍下自己的「玉照」,真是慘不忍睹,好像參加完喪禮,哭得死去活來一般。可能是近日天氣十分乾燥,我皮膚不適的感覺在半小時後才漸漸消失,而且我的咀也像吃了五斤辣椒一樣腫,痛的很。
在麵店吃得飽飽的,又回復了精神,同事欲乘地鐵回家,卻發現灣仔站已封了,惟有徒步到金鐘站,而我則到跑馬地表哥的家休息,因為我很想找人當面談談這天的經歷,不想回到空無一人的家。不過我仍十分日關心事態的發展,整夜守在電視機前,等待警方的清場行動。
後續:
世貿會議已經曲終人散,不過卻留下不少令人深思的問題,其中一項便是本港傳媒的報導手法。我在警務督察的面試時,由於考官知道我的背景,便多次問到有關的問題。我當時十分緊張,未能組織完美的答案,滿腦子混着自已在世貿期間的見聞及不同觀點的評論,而事實上,我對傳媒報導世貿消息的評價也很矛盾,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想法。
我認為傳媒過份着墨於反世貿示威上,反而對世貿會議的內容不聞不問;不過我亦明白傳媒為何有這讓的部署。一、香港第一次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會議,傳媒當然關心政府的處理手法及會議對市民的影響;二、反世貿示威人士(韓農)的示威手法及其悲慘生活確令人動容,比艱澀的會議條文更吸引傳媒報導;三、本港傳媒向來着重「以圖傳話」,一張煽情的示威照片更有「新聞價值」;四、本港受世貿的影響相對較少,市民難有共鳴,因此傳媒也樂得將會議內容省去不提。
一位考官問我,傳媒是否應被指責?我倒不認為,始終本港的傳媒「大戰」經驗少,也慣於報導一些比較市井的本地新聞,難以在一夜間變成《紐約時報》或英國廣播電台;另外傳媒對政府和警方比世貿會議有更大的期許,作針對性的報導也無可厚非。
儘管傳媒有諸多「苦衷」,但也該汲取教訓以作改善。首先當然得把「地區視野」擴闊至「世界視野」,傳媒應當擔起此責任,不應老是以「市民的興趣」為藉口,則重報導煽情的突發新聞,其實傳媒一定可以帶起深入探討事情的潮流;另外,傳媒也有責任更全面地報導新聞,不應有太明顯的政治立場,盡量把各方意見傳遞給市民,畢竟很少市民會每天閱讀幾份報章。
一談起香港的傳媒,我總有發不完的牢騷,自己也覺得很累,就此擱筆。
0 Responses to “往事一則~~~流水式世貿紀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