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geniaLo's Blog




本來見工是平常事,不過我今天的見工經歷簡直是空前絕後,值得向大家一提。

話說我今天到一所官立中學面試,是合約行政助理。習慣了晚起的我要在七時起床,已是一個大挑戰,而且老實說,我對這份工作也不是特別有興趣,不過卻很享受見工的過程,因為可以看到和學到「人情世故」,又可以面對不同的挑戰,很有趣。

言歸正傳,當我到達學校時,已經有其他應徵者在了,我已經心裡一沉:「難道又要做無聊筆試?」果然被我猜對了,而且不是普通麻煩的筆試,而是一個長九十分鐘,讓人昏昏欲睡的筆試,要我們把一份中文校務會議的會議紀錄撮成一千字的文章,再將之譯成英文。這實在難不倒我,本來記者就是最擅長撮寫了嘛!所以我很輕鬆的完成了,本來要把完成的電腦檔上載到學校的伺服器中,不過需要密碼,因此失敗了,不過校長原來是低科技人類(我估計),因為監考官叫我們把文件列印出來就好。

其實這時我已經十分不爽,怎麼一個行政助理的面試要搞那麼久?那我之前辛苦填的申請書和履歷表有啥用?最後好不容易見到校長,只見他一副精神萎靡的模樣,好像不太想見人似的,而且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問我甚麼,只在無意識地翻着我的申請書。突然,他好像想到甚麼,問:「如果聘請了你,你不幾個月後便辭職吧?」「當然不會,我認為Committment(承擔感)也是很重要的。」

不好不容易完了,我終於可以離開學校(這時已經是十一時許了,本來打算在面試完畢後去游泳,可是游不成了,還要趕回公司上班,真氣人),在大閘碰到一位正要外出的工友阿姨,順道帶我到地鐵站。當學校已離開我們的視線時,她對我說:「千萬不要來我們這裡工作!」我大吃一驚,問:「您何出此言?」「這裡的辦公室只有五個人,可是是非很多,合約的(公務員)經常被非合約的(公務員)欺負,有幾個年青人也受不了而辭職了!」「是嗎?」「而且我們的校長是個沒良心的人!有一位合約行政助理工作了四年多,任勞任怨,甚麼也做,約滿了校長也不留他,真是沒良心!」

阿姨越說越激動,更道出她們工友的苦況,原本她們要每年續約,飯碗隨時不保,而且學校的工作氣氛不好,因此每個人也惶惶不可終日。這時我反過來安慰她,「沒關係,現在很多學校在招人,你又有經驗,如果找到一所校風好的學校便轉工吧!」「如果是這樣就好了,其實我正要到勞工處找工作呢!」我頓時哭笑不得,只好祝她好運。

回到公司,我便找教育版的同事問問,順便也說說我的「奇遇」。原來這所學校是壞出了名的,學生成績也不太理想。我赫然想起:「啊,剛才撮寫那份會議紀錄時,的確是提到學生的公開考試成績欠佳,即使是有進步也是中、英及會計能追上平均分而已。」

我會這樣驚奇,大概是因為我所讀的學校都太好了,因此我從沒想過有其他「風格」的學校存在。

最新消息:我已獲聘了,哈哈,怎麼辦?
更新消息:我還是拒絕了...

4 comments
----------------------------------------------------------------------------------------------------


近日寫了一個有關維基百科的報導,做得十分愉快,當我越了解這個「人人可編輯的百科全書」後,便越喜歡它,可惜現在仍抽不出時間編條目,希望日後有機會。不過我已向同事們大力推薦維基百科,現在他們有空的時侯便會去瀏覽瀏覽,有人更表示會寫條目呢,真好!

另外,第一篇報導見報後,中文維基的其中一位管理員告訴我,網頁的點擊率好像提高了,真是太太太酷了~~~

不過,現在見報的版本被刪了不少,我就在這裡把「足本」上載,讓大家比較一下。還有,我在這裡要謝謝KJ、阿石、Lorenzarius和沛哥提供資料及接受訪問。


新聞故事(1):維基百科

  說起百科全書,大家都會想起一本本又厚又滿是字的書,長年擺在圖書館的一角。不過,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網上百科全書成為大眾汲取知識的新渠道,其中最有名的要數是由世界各地的網友一起編寫的「維基百科」。在二百多個語言的版本中,中文維基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短短幾年間已收錄了超過六萬篇文章,是第十二大的維基百科。而香港今年奪得第一屆「中文維基年會」的主辦權,屆時兩岸三地的維基人將會雲集本港,共商中文維基的未來大計。

  「維基百科」的原名「Wiki-pedia」取材自wiki(夏威夷語中「快」的意思)和 encyclopaedia(百科全書) ,由吉米·多納爾·威爾士等人在O一初年時創辦。威爾士曾自資出版網上百科全書,可惜很快就因資金不足而流產,為了不使自己的心血白費,他便夥同幾個友人,成立了「維基百科」,把幾百條條目免費上載到網上,網友更可自由編輯條目及加入新的文章,結果獲得空前成功,現時維基百科有二百一十二種語言、共二百五十萬個條目,可說是有互聯網的地方就有維基百科。

  至於中文維基百科則始於O一年五月,載至今年三月,中文維基百科的內容超過六萬多條,在兩百多種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中,排名第十二。另外,「維基」不只是直譯過來的,「維」代表繫物的大繩、「基」則代表基石,而且更加上了副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可見網友們也花了一翻心機。

  中文維基百科管理員兼執行主編許瑜真表示,中文維基的使用者來自世界各地,主要的使用者來自中國大陸,其次是台灣和香港,大家主要在網上聯絡,不過有許多問題必須透過見面對談討論,因此中文維基人便發起第一屆「中文維基年會」,讓所有參與者更了解維基百科的基本規定,也希望能促進社會大眾對維基的認識。

  經過討論和遴選,香港擊敗了台北、上海、北京等地,取得會議的主辦權。年會暫定於八月底舉行。有維基人表示,由於內地和台灣仍未通航,加上種種政治原因,香港便成為了最佳的會議地點,屆時兩岸三地的維基人可以毫無阻礙地盡情討論。
  
  許瑜真又指,現時中文維基有很多大計,例如給小朋友看的中文版wikijunior及不同中文方言的維基等,希望使中文維基成為全球最大的華文百科。

中文維基主頁:
http://zh.wikipedia.org/wiki  
粵語維基主頁
http://zh-yue.wikipedia.org  
維基百科主頁
http://wikipedia.org

配稿:維基兩問

  維基百科是一部「自由的百科全書」,任何人也可以編輯及閱覽。有不少人會問:「維基可信嗎?」

  許瑜真表示,越多人加入會讓維基百科的內容更加豐富更趨平衡;有不同想法的刺激才能讓維基百科更加進步。當一個維基人寫了一條條目上載,其他維基人可以即時對文章進行討論和增補資料,而討論的過程是完全公開的,方便大家追查,也就是說,每個條目也不會有「最後版本」。另外,不少編寫條目的維基人也接受過高等教育,他們一般對條目的學術要求較高,引用資料時十分小心,會注明出處,網友可放心。

  另外,也有不少網友會問:「我可以隨意引用維基的內容嗎?」答案是可以的,不過要使用「GNU自由文檔許可證」,正確注明出處即可。

新聞故事(2):維基人訪問

  很多家長都希望子女能「通識」,不惜一擲千金讓孩子參加昂貴的遊學團或興趣班,務求令孩子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其實有一個省時又省錢的做法,就是和子女瀏覽和編寫「維基百科」,一起在網上發掘新知識。

  石釗彥是應屆會考生,也是維基人,他在O四年聖誕時得知有維基百科,後來他發現想找的資料沒有中文版本,便激發他編輯第一條條目-童子軍:「維基一方面可供人查閱,一方面是可以給用戶加入或更新資料,是一件好新奇的東西。」   

  經過阿石和其他維基人的努力,「童子軍」已發展成一個有規模的條目,而阿石也從此迷上了中文維基,每天花三小時編輯,有時為了搜集資料,還會四出實地考察,「我會先在搜尋器找一下將要寫的資料,有時亦會找一下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有否存有相關的資料。」讀理科的阿石坦言,當了維基人後,自己確是「通識」了,尤其知道了很多理科人沒機會在課本中讀到的歷史知識。
  中大化學系三年級生盧榮基是中文維基的管理員,負責排版、編輯等工作,他笑言當管理員一點也不辛苦,不過有時候會遇到有激進政治思想或個人宣傳的條目,「維基百科有中立觀點的政策,所有條目都要符合,不然就會被修改。例如,我們不可以說『神存在』,我們會說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都相信神存在;而無神論者則不相信神存在,還會列出各方的理據。」   
  「有趣的是,我的『中立』可以是跟別人的『中立』很不同,尤其中文維基人來自兩岸多地,對同一題目的理解可是很不同。我們惟有透過討論解決問題,效率雖然不高,但這是唯一能取得共識的辦法。」   

  盧榮基又指出,香港的維基人大都是有中學生及大學生,也有上班族,他們多使用英文編寫條目,可能是和港人的教育背景有關,他希望透過八月舉行的中文維基年會,能向港人推廣維基百科,尤其是中文維基。   

  其實維基百科在香港已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更將編寫維基百科條目定為功課,要學生親自撰寫指定的題目;而一些香港維基人也非常熱心編輯,例如剛發生的九鐵兵變、徐步高案,還有被傳媒稱為「樂壇新人王」的側田也成了維基的條目。

配稿:一起來寫條目

  現時每天有成千上萬的網友瀏覽維基的網頁,不過有定期編輯條目的中文維基人只有四十九人。其實,只要懂得竅門,即使不是專家,也可寫出有趣又有意義的條目。

  台灣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自由軟體鑄造場研究助理兼中文維基執行主編許瑜真表示,她在撰寫條目前,通常會在書籍、學術論文和網路上找資料,然後將之消化,轉為自己的文字,再來是按照寫條目的「三步曲」,首先是「破題」,即是一開始便將要寫的東西解釋清楚,不要繞圈子;接著是替條目「定義」,要清楚說明其意義和價值何在;最後是「精確描述」,例如在寫時間、日期這類描述的字眼時,要用實際的年代、年份來寫,例如「香港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回歸中國」。(參考: 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kaurjmeb&article_id=2841556

3 comments
----------------------------------------------------------------------------------------------------


《可可西里》電影劇照




今天和藍妹到百老匯電影中心看電影,事前我只知道是片名是《可可西里》,對其內容一無所知,只知它是一部以西藏為舞台的影片。不過這樣更好 ,我可以更不帶任何偏見地觀賞。

果然,影片給我帶來極大的震撼。

故事改編先真人真事。話說九十年代時,西藏的珍貴動物藏羚羊被獵人大量非法捕殺,數量由百多萬隻劇減至萬多隻,幾近絕種,一群英勇的青海省男子在日泰隊長的帶領下組成了自願巡山隊,深入不毛,捕捉非法獵人。一名來自北京的記者尕玉,跟隨日泰的隊伍進入可可西里的山區,採訪他們的行動,但尕玉萬萬想不到這趟旅程會改變他的一生。

可可西里的風景如畫,白天可看到一望無際的高原,晚上抬頭就可看見整個銀河的星星,不過美麗的背後卻暗藏殺機,巡山隊經常會遇到突如其來的暴風雪、流砂和偷獵者的伏擊,必須要拿出所有智慧和勇氣才能活下去,甚至有放棄生命的覺悟。尕玉在可可西里的十多天裡,親眼目睹了偷獵者殘忍,幾百隻藏羚羊被剝皮的屍體散落一地,成為禿鷹的大餐;尕玉也曾經迷惑過,因為巡山隊對付偷獵者的手法有時也挺殘酷的,而日泰隊長為了為巡山隊籌募經費,有時不得不鋌而走險,非法出售沒收得來的羊皮,究竟雌才是正義?他應該怎報導追這個故事?

巡山隊為了追捕偷獵者而彈盡糧絕,最後只剩下日泰和尕玉,終於找到了偷獵者的頭領,當大家以為事情終於告一段落時,日泰卻突然被殺死了,給觀眾留下一個震撼又無奈的結局。大家走出戲院時心情都十分沉重,不過,值得安慰的是,隊員們的犧牲並沒有白費,因為尕玉回去以後,報導了巡山隊的事蹟,引起國際輿論極大的迴響,中國政府也因此成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使區內的自然環境不再被破壞,日泰隊長他們拚死保護的藏羚羊也可安心在草原中生活了。

喔,怎麼好像把現實和電影混為一談了?因為確有其事嘛,這套電影可說是一齣令人心酸的紀錄片!不過在現實中,巡山隊叫做野牦牛隊,而日泰隊長的「真身」則是治多縣委副書記杰桑.索南達杰,他的故事大家可以參考孫丹平的《魂歸可可西里--悼念索南達杰》一文(他的事蹟比電影裡描述的更神啊)。

《可可西里》令人心情沉重,是因為「死亡」不停在故事中穿插,也是因為它反映了生者的悲哀,影片中有一幕描述巡山隊抓到替偷獵者剝羊皮的工人,他們原本是牧人,不過青海一帶的沙漠化非常嚴重,幹不下去才被迫轉業,賺取每塊羊皮五元的微薄薪金。我真是難過!為什麼同是在一國裡,我們可以高床軟臥,他們就得以命相搏來換一餐?

嗯~星期天來個思想衝擊雖然很有意義,可是也很累人。

我推薦大家看看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網頁,那裡有可可西里的詳盡介紹,也有志願者招募計劃(我也想去啊啊!),很不錯!

0 comments
----------------------------------------------------------------------------------------------------


昨天收到香港小童群益會的新聞稿:

超過八成香港青少年感到孤獨
2006年3月21日

香港小童群益會「團隊挑戰 36」工作小組早前透過問卷,訪問了662位15 - 29歲的青少年,了解他們出現「孤獨」感覺的情況與參與團隊活動的關係。

調查發現香港青少年有超過八成 (82.2%)曾感到孤獨,有23.1%更表示「經常有」孤獨的感覺。而青年出現孤獨的原因,多數是「和同學/朋友的關係不佳」(33.0%)及「沒有支持和鼓勵的愛侶」(27.9%),這明顯說出影響青少年的是朋輩關係。另外,有青少年參與「團隊性活動」後,在人際關係上有改善的有78.4%。

「團隊挑戰 36」督導委員會主席勞永樂醫生表示:「此調查發現大部分香港青少年有孤獨感覺。現今的青少年把大部份時間花在上網、玩遊戲機上,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長遠會影響其社交關係發展,值得我們多加關注。」

另外,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認為:「青少年若參與多些團體活動可令「孤獨」感覺減少。每當他們與朋友一起解決問題,互相支持,這些關係會變得更親密,亦加深彼此了解,從而令「孤獨」感覺減少。」


人為什麼覺得孤獨?

首先我們先要明白甚麼是「孤獨」。根據Merriam-Wsbster online dictionary,solitude(孤獨)是1 : 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 alone or remote from society. 2 :may imply a condition of being apart from all human beings or of being cut off by wish or circumstances from one's usual associates
.

所以說,孤獨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不論你是富是貧,其實一踏出家門便可以接觸到其他人,但很多年青人卻選擇躲在家裡,上網、打遊戲機渡日,終日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然會覺得孤獨啦!

有人說上網也可以交朋友,不過這種隔着螢幕的交往,是真的「交往」嗎?沒有和一個人在真實生活中接觸過,能了解他多少?有時候從一個人的小動作、表情和衣著,可以知道一些在言談中得不到的資訊。

我對網上交友是十分嚴格的,基本上不接受我沒見過面的陌生人成為加入我的icq/msn等「立即訊息程式」,我實在不想跟不認識的人攀談。

有人也說可以在網上新聞中知道世界大事。話是沒錯,不過上網只是輔助,有些事必須親眼看到才有意思。就如早前的反世貿示威,我在公司看電視轉播時,己覺得十分震撼,不過當我親自到示威現場,實在的感受到那種緊張的氣氛、看到電視鏡頭外的畫面、聽到現場沸沸騰騰的人聲、連皮膚和鼻子也用上了(中了催淚彈和胡椒噴霧!),五官同時發揮作用。這是光看電視所不能感受到的。


其實,一個人感到孤獨,是不可以靠別人來幫忙的。嘴巴說孤獨,但又不改變自己的生活,那又有甚麼用?

1 comments
----------------------------------------------------------------------------------------------------


香港市民這個星期,免費欣賞了一齣高潮迭起的《金枝慾孽》現實版,事件的起因是九鐵主席田北辰的處事作風和其他管理層迥異,引起不滿,以署理行政總監黎文熹為首的高層向田「迫宮」,不過最後卻事敗,田繼續留任,而黎卻得黯然下台。

上星期四,黎文熹及五名九鐵總監成功發動九鐵逾半員工簽名聯署,向管理局發出三封信,指控田北辰獨攬大權,田北辰晚上收到信件後,徹夜難眠,一再翻看信件。翌日田黎二人透過電話傾談,可是並不能消除矛盾,田晚上決定辭職,並在星期六將辭職信交予曾蔭權,又在隔天向傳媒公佈決定;而黎隨後亦召開記者會,解釋去信管理局是「對事不對人」。由於事態嚴重,特首急召身在日本的環運局局長廖秀冬回港處理事件,星期一時更責成管理局在三日內開會解決問題。

九鐵管理局在星期二召開特別會議,認為九鐵須維持高透明度及問責性,並同意挽留田北辰,不過在管理局開會期間,二十名九鐵高層突然召開記者會「挺黎」,表示田的請辭是解決九鐵問題的可行方案。曾蔭權隔天宣布成功挽留田北辰,田黎握手言和,二人均表示在釐清分工後會繼續合作,不過曾蔭權表示九鐵有嚴重紀律及人事問題,責成管理局處理。

                   口和心不和


正當大眾以為事已冷卻下來,可是帶頭「挺黎」的市務總經理黎啟憲在星期四早上被即時解約,而黎文熹亦宣佈辭職以體現問責精神。政府在黎請辭兩個多小時即委任九鐵舊臣兼前工務司詹百樂代替他。

城大專業進修學院首席講師宋立功直言,政府雖贏了一仗,但卻要面對更多危機,例如即將公佈的列車裂報告,而兵變事件亦令九鐵員工士氣低落,新署理行政總監詹百樂是否能與田北辰攜手解決問題,仍是未知之數。

跟朋友談起九鐵兵變,她說:「這些人年紀那麼大了,怎麼還像小孩一般,『腦筍未生埋』。」說得真好,真難想像這群甚有社會經驗的管理層也會像小學生般玩起「杯葛遊戲」來。

香港,又發生一個國際笑話。(我覺得精彩極了,不過站在公眾的立場,又覺得很憤怒)

2 comments
----------------------------------------------------------------------------------------------------


小時候媽媽不許我看漫畫,所以每當我到表兄弟的家玩時,總會翻一翻他們家裡的《牛仔》漫畫,我最喜歡王司馬筆下的牛仔和契爺,簡單的線條加上貼近生活的題材,常看得我哈哈大笑,百看不厭。

諷刺的是,《牛仔》是我閱讀的我第一部漫畫,也讓我第一次體驗死亡。作者王司馬在一九八四年因癌症去世,那時他才四十多歲,遺下妻小和許多未完成的夢想,也令喜歡牛仔的小讀者十分傷心。我記得當年由博益出版的《牛仔》單行本,每期也有王司馬寫的序,但在某期開始,便換上了編輯的悼文,說作者已離我們而去了云云,令我小小的心靈也知道除了這些舊作外,永遠也不會看到牛仔的新故事了。

多年以後,我在香港電台的網頁,看到一九八四年製作的電視節目陽光下的孩子 --- 哈囉牛仔 (1984),它以《牛仔》的故事作籃本,表達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深厚感情,節目的第二部份,更利用了動畫技術,讓牛仔一家與電視演員同台演出呢!當節目的尾段,一個小女孩問:「王叔叔,你到底到哪去了?我很掛念你和牛仔呢!」的時候,我不禁熱淚盈眶。

我難過,是因為失去了一個了解孩子的成年人,這種感覺在我成年後越來越強烈,我明白到《牛仔》所以歷久不衰,是因為王司馬只用最簡單的線條,就能表達最深刻的情感。


「昨天,牛仔是我。
 今天,牛仔是我的孩子。
 明天,牛仔是我的孩子的孩子。」   王司馬

王先生,我想說,今天的我仍是你的孩子呢!


又,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牛仔》王司馬1970年代所畫的漫畫系列。原本在明報副刊連載多年,後由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結集成書出版。牛仔全套四十冊,講述了漫畫中「牛仔」和「契爺」兩父子之間的生活片段和趣事。

2 comments
----------------------------------------------------------------------------------------------------


我以前只會把日記寫在本子裡,開心的傷心的都只有自己才知道,現在有了這個網上日誌,可以與大家分享,真是樂事,我尤其感激那些留言給我的朋友,謝謝你們與我分憂。

3 comments
----------------------------------------------------------------------------------------------------



上星期六到旺角逛街,買了八本新書,由今天起為大定逐一介紹。

第一本是作家出版社在零五年出版的《Che Guevara畫傳》,這書是去年為紀念Che Guevara去世三十八年而出版的,以實而不華的筆觸訴說這位革命家的一生,加上珍貴的照片及語錄,是一部製作相當認真的傳記。

我在這裡不會重覆Che Guevara的生平,而想談談他的性格。Che Guevara是一個典型的夢想家,不過他和一般人不同,有極其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行動力,因此他可能人所不能,以個人改變一個國家。他一生不停在戰鬥,第一場戰爭更在兩歲時已開始。由於母親的疏忽,令年幼的Che Guevara患上哮喘病,不過他從不因病放棄自己,照樣打棒球、游泳、旅行,戶外活動無一不精。這種精神在日後更助他渡過無數難關。

Che Guevara今天已成為革命的象徵,可是他的行徑,在我們眼中卻十分荒誕不經,一、他生在阿根廷一個富有家庭,自己又是醫生,卻甘願放棄所有,跑到異國為其他人革命,最後更客死異鄉,真是「有自唔在,攞苦嚟辛」;二、他有能力成為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家領導人,卻完全不戀棧權力,說放棄就放棄,沒有留戀。

我認為Che Guevara是一個十分「出世」的人,世上能使他動心的,就只有革命,可是要革命,就偏偏得「入世」,走進滿是貪婪、貪懶的人的世界,可笑的是,他為了這些人而奮鬥,最後也死在這些人的手裡。他離開古巴跑到波利維亞搞革命,想喚醒當地農民為自己爭取權益,可是最終卻被農民出賣。

事實上,他的命運也就是所有革命先驅者的命運,抱着未完成的理想壯烈犧牲了,其精神變成了催化劑,叫其他人加入他的行列。

剛巧有同事穿著Che Guevara頭像的襯衫上班,他說Che Guevara在最適當的時候死去,如果他仍活着,可能會跟他的革命同志卡斯特羅一樣腐敗,我當時也讚同同事的見解,不過後來細心一想,以Che Guevara的為人,即使在波利維亞的革命成功了,他還是會立即功成身退,再找另一個需要革命的地方,至死方休。

我以前對Che Guevara的認識僅限於他的「o麥頭 」,知道了他的事蹟後,對他又多了一份敬意,我不並不是完全認同他對革命的看法,不過卻被他的行動力和實現理想的決心深深迷倒。我從他身上,明白到「沒有白活」的真意。希望香港的「長毛」梁國雄,不要整天把Che Guevara的頭像穿在身上,褻瀆了這個為理想犧牲性命的人。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看看《Che Guevara畫傳》(才四十元,太值得了),或看看上網看看TIME 100:Che Guevara(免費的,更好)。

(Che Guevara雖然經常一副鬍鬚滿面、頭髮蓬鬆的模樣,其實他是個帥哥。)

1 comments
----------------------------------------------------------------------------------------------------


After struggling with the web making softwares for months, I have major success today. I can finally upload my front page (only the front page by now, if you are interested, please go to eugenialo.com and take a look :p).

The front page is quite different form my original design. I was too ambitious when I designed it.

There are much more to learn and and to do. Wait and see.

Drawing of the day:
SJC volleyball team

Actaully I quite like to watch volleyball games.


1 comments
----------------------------------------------------------------------------------------------------





當我還是籃球員時,

1.公牛王朝還未完結,MJ一場可得五十分;
2.華英的籃球場是還是混凝土鋪的,摔倒時立即皮破血流;
3.《Slam Dunk》還在連載;
4.我還很年青,臉很肥。

2 comments
----------------------------------------------------------------------------------------------------


1.時間

近來我深深感到時間不夠。

有太多事要做,但是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

我現在《頭條日報》兼差(說是兼差,其實是每週工作六天),工作時間是一時至十時,下班後立即回家,大約在凌晨一時至兩時睡覺,第二天九時許起床,加上交通時間(每天約兩小時),餘下的時間實在不多了,可是要做的事卻像山一樣多,看書、寫網頁、寫故事、做運動、看影碟......

或許有些人可以忍受每天的生活只有上班和睡覺,但我可不行,「生活」不止是工作糊口,經營自己的嗜好也是十分重要的。

2.作家

以前還是學生的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作文課;現在畢業了,作文就成了我的嗜好。多少年來,我寫了不少故事、遊記和雜文,很想公開發表,不過由於我的行動力不足,稿子的讀者就只有身邊的朋友和自己,不過近來老是覺得自己已經年華老去,再不行動,就沒有時間了,所以我正把點子寫成故事,然後試試找出版社出版,希望可完成我的「作家夢」。

3.家永三郎與三島由紀夫

近來正在看家永三郎的自傳和三島的代表作《金閣寺》,兩本書也非常好看。

家永三郎因日本教科書的訴訟案而成為最受中國人尊敬的日本人。他為了正義和史實,也為了讓日本年輕一代明白過去所發生的事,不惜和整個日本政府和右翼份子為敵,他的勇氣是無人能及的。

看了他的自傳後,我才知道他的正義感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因為他所接受的教育,令他會持評地看待各方的言論,再行分析自己是否接受。

家永印編的歷史教科書,曾多次被日本的文部省(相當於教育署)判為不合格,原因是國家的領導人不想戰敗的醜態呈於學生前,有損「民族尊嚴」,家永認為這種審查是不對的,希望日本可以確切實行和平憲法,遂以法律訴訟取回公道。

我大力推薦大家看《家永三郎自傳》(二千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大家可以更深入了解日本對二戰的態度。(我記得去年有一個港台節目也有類似的主題,訪問了日本不同介別的人士,了解他們對二戰的看法)。家永的自傳仔細地描寫了他在二戰前後的感受,包括他反戰的主張、對當時對日本前途感到茫然及對日本朝野企圖隱瞞戰爭真相的憤怒等。

相對家永的憤怒,三島的《金閣寺》則表現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觀感,故事正好發生在二戰時,主人翁對戰爭沒有甚麼感覺,兼且他一直身處在安全的京都,更覺抽離,戰爭對他來說像是一件生活小事罷了。

當然,比起這個故事,我更在意三島本人的心路歷程,以下是維基百科有關三島自殺的前因後果: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讚賞,對日本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外國非常不滿。三島1965年以自己的小說《憂國》為藍本自編自演的同名電影預示了他的結局。影片中一位忠於天皇的日本上尉在1936年的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且保衛天皇。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劃付諸實施。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三島在總監部陽臺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呼籲「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三島隨後從陽臺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隨他同來的兩名盾會成員為三島完成「介錯」,砍下他的頭顱,其中一人隨即也切腹自殺。

家永和三島是兩個極端,一個為了維護戰後的自由而鞠躬盡瘁,一個則為了回復舊制而殉死,真是十分諷刺。

我當然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但又不由得喜歡上三島的寫實主義,我惟有把文學創作跟政治主張分開來看吧!

1 comments
----------------------------------------------------------------------------------------------------


我很久也沒有這樣難過了。昨晚回到家門,餘下的力量也用盡了,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下來,不過又不想讓在客廳的媽媽看見我哭,惟有匆匆上樓,把房門緊緊閉起來,坐在窗前,看着被黑夜籠罩的八仙嶺哭了一會兒。

其實我也知道哭是沒有用的,不過人就是這樣,開心就會笑,傷心就會哭,況且我也不是呼天搶地,叫全世界人也來可憐我,應該沒關係吧!我也跟自己說,考到最後一輪才被刷下來,還算有交待了。

楊老師也說:「以後可能會有好事發生呢!」我現在實在想不到會有甚麼好事發生,希望會有吧。明年再考一次吧!下次一定可以成功的。

我昨天跟燒一支碰面,談到將來的問題,令我又再次思索有關自己的未來。

回想起來,我在中三的時候已立志要成為警察,當然現在這仍是我的理想,不過我更期待在日後能利用警務人員的經驗,進行有關犯罪行為的研究。在我看來,警察雖能打擊罪案,但只能治標而不治本,如果我們不清楚了解人類使壞的心理及行為模式,是不能根本解決犯罪問題。如果我能夠成為警察,不但可以清楚了解執法者及犯罪者的心態,也可以觀察香港的刑事司法系統的效率和效用。

我的理想已經由小時候單純想查案變為現在想查犯罪的「根本」,好像越來越玄了。

我沒有說我希望「除暴安良、維持治安」,因為我覺得「暴」、「良」也挺難分的,犯罪者當然該罰,但善後的功夫比這更重要。

4 comments
----------------------------------------------------------------------------------------------------




I am very sad to announce that my application for Probationary Inspector of Police has been unsuccessful. I received the rejection letter today. I am very disappointed. Unfortunately, I am still in office now and cannot express my sorrow. Right now I just want to cry on my table, but I cannot.

I cannot tell how much I want the job, not because the good salary or the welfare, but it's my childhood goal. I feel awful. Talk later.

1 comments
----------------------------------------------------------------------------------------------------


1 comments
----------------------------------------------------------------------------------------------------


Day one (28/1)

I had the most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today. You really can’t imagine. I was a teacher today!

I went back to Wa Ying College, my mother school to help today. Some of the English had gone for teaching course and I my job was to look after the students for them.

The first class was 5B. Today was the second last day before study leave for HKCEE. They were busy exchanging contacts and writing notes for each other. None of them did what their teacher had assigned them.

Good God, they are so young.

“When did you graduate?” One of the boys asked me.

“1998 F.5 graduated.”

“That’s a long time ago,” he said. I agreed with him. There is no trace of youth in me anymore.

The afternoon classes were complete chaos. My job was to assigned class work for the students, but there were too excited to listen. They were totally out of control. Did I look too mild or too young?

It was no use to speak of sensible in front of them. However, the least thing I wanted to do was to mess up with kids. I waited for them to shut up and did their work themselves.

It was more relaxing back to the teachers’ office because it’s a world with senses.

When I returned to the solitary of my room, I finally found peace.

Day two (1/3)

Today I was the Chinese teacher.

It was the last school day for the F.5 students. Like yesterday, none of them did the work their teacher assigned them. Instead, they were taking photos and talking happily. I was very surprised that they ALL had digital cameras and uploaded their photos instantly to the desktop 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

I feel like I am the volunteer in the reality show “Faking It”, of course my job was far easier than a real teacher does everyday. Frankly I didn’t enjoy being a teacher.

According to my observation, children nowadays are too clever to obey. Besides, they believe that they have every right to challenge. That’s why sometimes they show no respect to the teachers. Besides, a schoolteacher is not only to read out lecture notes but also to care about the personal growth of the students. This is the really tough part of the job and there is no grantee success.

Let’s pray for our dear teachers.

1 comments
----------------------------------------------------------------------------------------------------


今天(零五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午爬起來,就到灣仔看反世貿示威,由於我太懶,到灣仔時已是兩時,沒時間到維園,惟有與同事S直接到馬師道與同事會合。我們本來想直接在馬獅道天橋加入遊行隊伍的,不過通道已被警方封了,我們得繞道回駱克道才能加入。過了不久,遊行隊伍已到達馬獅道天橋到海傍的示威區。

示威區己經聚集了不少人,不過大部份是好奇的市民及業餘攝影愛好者(「龍友(沙龍發燒友)」),把即將會爆發衝突的地方擠得水泄不通,即使韓農來到也沒有空位讓他們擠進來。人多擠迫,加上連日來的辛勞,令在場的攝記行家非常不滿,甚至破口大罵,因為這些龍友不懂得「走位」,只會亂擠,大大妨礙真正要工作的人(包括攝記、韓農和警方)。
我好不容易擠出人群,到海傍看看各式示威人士,不同國籍的人聚首一堂,以不同的方法表達自已對世貿的不滿,有人把臉塗得色彩斑斕,有人主動與看熱鬧的市民聊天,解釋他們的訴求,也有人絕食,大部份人也以和平的方式進行示威。不過,相信傳媒和看熱鬧的人都最關心韓農會有甚麼激烈行動。

其實下午時相方的衝突的激烈程度與前幾天差不多,以韓農為首的一群示威者照例是衝擊警方的防線,警方便使用胡椒噴霧「還擊」,這天還用上了水砲(其實所謂水砲,只是消防隊的救火喉,因為警方並沒有配備水砲),有不少在前線的行家也不幸「中招」,渾身濕透。事後他們告訴我,水中混有其他刺激性的物質,被射中的人皮膚會感到刺痛。現場氣氛越來越緊張,有好事之徒更在外圍向警方扔膠水瓶和雜物,還大聲叫囂,真是無聊。
另一邊廂,有東南亞的示威者衝破了警方的防線,在示威區外鬧事,更試圖推倒警方的大型運輸車。入黑後,示威者的行動也越來越激烈,他們多次衝破警方的防線,向會展進發,有南韓示威者更向我詢問會展的所在地,看來他們是「不到會展心不死」。

由於示威者的行進速度太快,警方根本來不及佈防及進行臨時封路,所以當他們衝過車來車往的軒尼詩道時,還真是險象環生。後來,約千名示威者在軒尼詩道東行轉入博覽道的路口集結,一邊唱歌、喊口號,看似是平靜下來。不過我倒會覺得情況很不妙,如果大家熟悉會展一帶的話,也知道這個位置有很多花糟及噴水池,而且離會展只有一街之隔,一旦爆發衝突會十分麻煩。

警方在七時終於發威,使用催淚彈驅逐反世貿示威者,不但令南韓的示威老手立時眼淚直流、失去活動能力,也令採訪中的香港傳媒措手不及,因為警方已有多年沒有施放催淚彈,大部份年輕的記者也沒有經歷過這種場面,在沒有保護裝備的情況下紛紛「中彈」,連工作也得暫時放下,和示威者一起四散逃跑。

當時我和同事S在通往中環廣場的天橋上,準備在高位拍攝示威,可是警方突然在沒有預警(其實有,不過我們聽不到)的情況下,向示威人士施放催淚彈。由於港灣道一帶的風勢非常強勁,催淚氣體在五秒間已漫延到我們所在的任置,我當時還想繼續拍攝,大大低估了催淚彈的威力,正面地受氣體侵襲,我立即感到臉上一陣刺痛,眼淚和鼻水不由自主地流下來,一時不能呼吸,只有暫時改用口吸氣,不料催淚氣體一進氣管,喉嚨便有如火燒般灼熱。幸好細心的同事S已掏出紙巾給我掩面,並拉我逃跑。

「快走呀!」當時橋上有過百市民及傳媒,大家爭相逃跑,情況非常混亂,我更在混亂中被人絆倒,幸好同事一把將我拉起,才不致造成「人踩人」的慘劇。

我們跑至洛克道內街,以為已逃過一劫,正想休息時,卻遇上「第二波」的催淚氣體攻擊。原來風大,氣體在短時間內由海傍飄到大廈林立的灣仔區。我們立即逃進一條小巷,我當時已經失去了視力,眼睛痛得要死,以「半盲」的狀態逃奔,至近金鐘才可停下休息。

我們進了一間麵店(我以前曾光顧過幾次)吃東西,店家看見眼紅紅的我們也大吃一驚,我笑說:「不用擔心,我們只是中了催淚彈而已。」我又趁機拍下自己的「玉照」,真是慘不忍睹,好像參加完喪禮,哭得死去活來一般。可能是近日天氣十分乾燥,我皮膚不適的感覺在半小時後才漸漸消失,而且我的咀也像吃了五斤辣椒一樣腫,痛的很。

在麵店吃得飽飽的,又回復了精神,同事欲乘地鐵回家,卻發現灣仔站已封了,惟有徒步到金鐘站,而我則到跑馬地表哥的家休息,因為我很想找人當面談談這天的經歷,不想回到空無一人的家。不過我仍十分日關心事態的發展,整夜守在電視機前,等待警方的清場行動。

後續:

世貿會議已經曲終人散,不過卻留下不少令人深思的問題,其中一項便是本港傳媒的報導手法。我在警務督察的面試時,由於考官知道我的背景,便多次問到有關的問題。我當時十分緊張,未能組織完美的答案,滿腦子混着自已在世貿期間的見聞及不同觀點的評論,而事實上,我對傳媒報導世貿消息的評價也很矛盾,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想法。

我認為傳媒過份着墨於反世貿示威上,反而對世貿會議的內容不聞不問;不過我亦明白傳媒為何有這讓的部署。一、香港第一次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會議,傳媒當然關心政府的處理手法及會議對市民的影響;二、反世貿示威人士(韓農)的示威手法及其悲慘生活確令人動容,比艱澀的會議條文更吸引傳媒報導;三、本港傳媒向來着重「以圖傳話」,一張煽情的示威照片更有「新聞價值」;四、本港受世貿的影響相對較少,市民難有共鳴,因此傳媒也樂得將會議內容省去不提。

一位考官問我,傳媒是否應被指責?我倒不認為,始終本港的傳媒「大戰」經驗少,也慣於報導一些比較市井的本地新聞,難以在一夜間變成《紐約時報》或英國廣播電台;另外傳媒對政府和警方比世貿會議有更大的期許,作針對性的報導也無可厚非。

儘管傳媒有諸多「苦衷」,但也該汲取教訓以作改善。首先當然得把「地區視野」擴闊至「世界視野」,傳媒應當擔起此責任,不應老是以「市民的興趣」為藉口,則重報導煽情的突發新聞,其實傳媒一定可以帶起深入探討事情的潮流;另外,傳媒也有責任更全面地報導新聞,不應有太明顯的政治立場,盡量把各方意見傳遞給市民,畢竟很少市民會每天閱讀幾份報章。

一談起香港的傳媒,我總有發不完的牢騷,自己也覺得很累,就此擱筆。

0 comments
----------------------------------------------------------------------------------------------------

About me

  • I'm EugeniaLo 羅宇正
  • From Hong Kong, Hong Kong
  • I am a person with lots of crazy thoughts. I wanna share them with you guys.
  • My profile

Last posts

Archives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