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間
近來我深深感到時間不夠。
有太多事要做,但是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
我現在《頭條日報》兼差(說是兼差,其實是每週工作六天),工作時間是一時至十時,下班後立即回家,大約在凌晨一時至兩時睡覺,第二天九時許起床,加上交通時間(每天約兩小時),餘下的時間實在不多了,可是要做的事卻像山一樣多,看書、寫網頁、寫故事、做運動、看影碟......
或許有些人可以忍受每天的生活只有上班和睡覺,但我可不行,「生活」不止是工作糊口,經營自己的嗜好也是十分重要的。
2.作家
以前還是學生的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作文課;現在畢業了,作文就成了我的嗜好。多少年來,我寫了不少故事、遊記和雜文,很想公開發表,不過由於我的行動力不足,稿子的讀者就只有身邊的朋友和自己,不過近來老是覺得自己已經年華老去,再不行動,就沒有時間了,所以我正把點子寫成故事,然後試試找出版社出版,希望可完成我的「作家夢」。
3.家永三郎與三島由紀夫
近來正在看家永三郎的自傳和三島的代表作《金閣寺》,兩本書也非常好看。
家永三郎因日本教科書的訴訟案而成為最受中國人尊敬的日本人。他為了正義和史實,也為了讓日本年輕一代明白過去所發生的事,不惜和整個日本政府和右翼份子為敵,他的勇氣是無人能及的。
看了他的自傳後,我才知道他的正義感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因為他所接受的教育,令他會持評地看待各方的言論,再行分析自己是否接受。
家永印編的歷史教科書,曾多次被日本的文部省(相當於教育署)判為不合格,原因是國家的領導人不想戰敗的醜態呈於學生前,有損「民族尊嚴」,家永認為這種審查是不對的,希望日本可以確切實行和平憲法,遂以法律訴訟取回公道。
我大力推薦大家看《家永三郎自傳》(二千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大家可以更深入了解日本對二戰的態度。(我記得去年有一個港台節目也有類似的主題,訪問了日本不同介別的人士,了解他們對二戰的看法)。家永的自傳仔細地描寫了他在二戰前後的感受,包括他反戰的主張、對當時對日本前途感到茫然及對日本朝野企圖隱瞞戰爭真相的憤怒等。
相對家永的憤怒,三島的《金閣寺》則表現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觀感,故事正好發生在二戰時,主人翁對戰爭沒有甚麼感覺,兼且他一直身處在安全的京都,更覺抽離,戰爭對他來說像是一件生活小事罷了。
當然,比起這個故事,我更在意三島本人的心路歷程,以下是維基百科有關三島自殺的前因後果: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讚賞,對日本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外國非常不滿。三島1965年以自己的小說《憂國》為藍本自編自演的同名電影預示了他的結局。影片中一位忠於天皇的日本上尉在1936年的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且保衛天皇。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劃付諸實施。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三島在總監部陽臺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呼籲「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三島隨後從陽臺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隨他同來的兩名盾會成員為三島完成「介錯」,砍下他的頭顱,其中一人隨即也切腹自殺。
家永和三島是兩個極端,一個為了維護戰後的自由而鞠躬盡瘁,一個則為了回復舊制而殉死,真是十分諷刺。
我當然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但又不由得喜歡上三島的寫實主義,我惟有把文學創作跟政治主張分開來看吧!
hehehe
as i remember, you were very good at writing...
while I am reading your blog, I still feel so.
try whatever you feel you should do!